第十四节 记忆的倒流与填充(1 / 2)

深层心理学 莲花九天落 2261 字 17小时前

可以举一个较为通俗的例子:一位男子,原来十分自卑,面对心爱的女孩,害怕说错话、做错事、害怕被拒绝、不敢迎难而进。

可他却偏偏说错了话,做错了事;自然遭到了拒绝,甚至贬低。

通过心理分析,他的信心恢复了,可是那个女孩却早已离开了他。

现在有另一个爱他的女孩。

但是,他的内心却并不满足。

特别渴望用现在的信心重新去追那个女孩一次。

并且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追到他。

如果不能满足他这个愿望,他会觉得无比遗憾。

感觉现在的爱也毫无份量。

于是他只能在幻想中再去追求那个女孩。

问题就在此出现了!

如果说,他已经有信心追求那个女孩。

那么,如果再出现一个类似的女孩,他也一定具备这种自信。

可是,奇怪的是:当一个他心仪的女孩再次出现在他生活中时,他所坚信的那份自信竟然又荡然无存。

似乎这种自信只能应对过去的自卑,而无法面对当下的挑战。

这又是为何呢?

明明已经经过深层挖掘出来的自信,何以在一瞬间莫名消失?

他所恢复的自信和快乐,总是只能弥补过去的遗憾和空洞。

也许在这个时候,大多数人会选择激励他:“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!既然你已经有自信了,就用在当下吧!当下才是最重要的!”

诚然如此,这种自信恢复得太难得了。应该用在当下,而不是停留在过去。

愿望是如此的美好,但是真实又是不容忽视。

如果不用恢复的自信去弥补过去的遗憾,他会形成一种空洞感,实际上仍然是一部分自我的缺失。

这种空洞感不容忽视,似乎又回到了前面的5%的致病因素。

他甚至宁愿去召唤那部分“伤痛”记忆,也要去弥补空洞。

如果用说教去鼓励患者接受那种空洞,活在当下。

那是一种积极的做法。

但并不是心理分析。

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不需要多少鼓励与建议,基本依靠患者自身的本能反应来治愈心灵。

所以,首先就要承认这种空洞存在的真实与必要性。

因为这种空洞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反应。

具体来说就是心的一种悬空感。(在后面阐述"呼吸"章节中,可以推出:这种空洞感其实就是没有深入吸气,致使腹部没有正常膨胀而导致的)

然后再用患者的本能来弥补这种空洞。

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——症状,就是失去的那部分自我。

所以,如果患者用现在的自信,去弥补曾经的症状所带来的遗憾,自然就是“画蛇添足”了。

但是,要明白如此,前提是要让患者知道症状就是那部分自我。

回到上例,那个男孩的“症状”就是:经常在所爱的女孩面前说错话、做错事。甚至是带有强迫性的一种“罪恶”。

那么,他的空洞和遗憾就是——自卑,没有自信去追求她,害怕被拒绝。

他当时很痛恨自己的低级错误,还有那种强迫的“罪恶”。

如何把这两者联系起来?

如果仅用表面意识去解释。

只能得出自相矛盾的结果——既然这么在乎她?为何还总是在她面前犯一些低级错误?

只能用潜意识与意识的冲突来解释,才能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。

那就是——他的潜意识根本不那么在乎她。所以在她面前会比较放得开,不怕犯错;也由此体现他那种闲庭信步的自信:不会担心自己的小错而追不到她。

所以说,他的自信就在症状中体现出来了。

他只需明白症状的意义,就已经足够了,而不需要再用现在的自信去弥补过往的空洞。

如果他用现在的自信去弥补过去的遗憾,就会造成一种新的记忆空洞。

这种新的记忆空洞就是……他忽略了当下的爱。

当下即使有人爱他,有真实的快乐存在,他也觉得不满足,甚至觉得索然无味。

因为他的自信记忆用来弥补过去的空洞。

自然会在现在留下一个新的空洞;等到下一次,即使故境重现,他的自信记忆又要来弥补新留下的空洞。

记忆就像一条溪流,如果中间产生了空缺,前面的水就会倒流,填补这个空缺。

倒流后又留下一个新的空缺,再前面的水又要倒流弥补新的空缺……

造成总是无法应对当下现实的局面。

这就是症状“复发”的心理动力机制。

也是患者对未来总是“先入为主“的恐慌和焦虑的原因。

其实这种“先入为主“与”过分后悔“是等同的。

只需细心推理便知。

按照此原理,可以得出一个结论——只需明白症状的意义,就等于症状的消除。

自信的记忆也就明白了方向,不再是向后退缩,而是用在当下;“症状”也就没有“复发”的基础。